原標題: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:是國際文化巨擘,也是國寶
[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]與季羨林並稱為“北季南饒”的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淩晨去世,享年101歲。香港社會深切悼念。
據香港星島日報網報道,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淩晨1時左右安然離世。香港中聯辦主任王誌民致送唁電表示深切哀悼,並登門慰問其親屬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,她有幸認識饒公多年,並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 “饒宗頤文化館”的設立,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,獲益良多。她說,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,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,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。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,今天“哲人萎地”,令人十分難過;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,亦是國寶,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,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。港媒注意到,位於香港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6日一早如常開放,不少遊客及市民得悉噩耗後,特意前往悼念。
香港東方日報網6日介紹稱,被譽為“漢學泰鬥”的饒宗頤1917年出生在廣東,為潮州富商饒鍔的長子。饒鍔經營銀莊,既是潮州工商金融界名流,同時也是當地著名學者,建立粵東最大藏書樓“天嘯樓”,藏書數以萬計。饒宗頤14歲讀中學期間,因感到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求知欲,於是休學回家並選擇到天嘯樓中自學,跟從父親讀書。在饒宗頤16歲時,饒鍔過世,他接下兩副擔子,既要管生意,又要繼承先父遺誌,續編其遺留的《潮州藝文誌》。饒宗頤說,“後來,我對錢越來越沒興趣,父親的錢到我手裏變得越來越少。看來,我隻能做好一件事,就是把他的學術研究繼續下來”。20歲的饒宗頤因整理發表《潮州藝文誌》在學術界聲名大噪,獲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。1949年他去了香港,先後在中文大學和港大教書,還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,以及台灣“中央研究院”教授。1973年,饒宗頤回港,出任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講座教授兼係主任,1978年退休。2000年,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“大紫荊勳章”;2011年,江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“饒宗頤星”,以褒獎他對中國文化事業乃至對人類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;2014,他獲頒港大首位“桂冠學人”,為該校最高學術榮譽。
港媒稱,海外學者公認饒宗頤是“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”,稱他是“東方鴻儒”“漢學泰鬥”。他精通甲骨文、古文字、梵文、上古史、藝術史、詩詞學和翰墨音律,可謂“業精六藝,才備九能”。他同時還是研究敦煌學的學者。內地學術界曾先後將饒宗頤與錢鍾書、季羨林並列,稱之為“北錢南饒”和“北季南饒”。2009年季羨林去世,饒宗頤寫下一首《挽季羨林先生》的七言律詩,以表哀思。香港文匯網稱,錢鍾書曾稱讚饒宗頤是“曠世奇才”,季羨林坦言“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”,餘秋雨更直言,“有人說香港是個非常看重財富的社會,言外之意好像香港是文化沙漠,但香港能出一個饒宗頤,就絕不是文化沙漠!”饒宗頤則形容自己留在香港是生命中的幸運,“有香港,才有饒宗頤這個人”。
還有港媒提到,饒宗頤成就非凡,與其妻陳若儂持家有道不無關係。他平日少理財務,陳若儂一生在背後默默支持丈夫,擔任財政大臣,讓他得以專心學術研究。2013年5月,陳若儂在跑馬地寓所安詳去世。
點擊進入專題
責任編輯:霍宇昂
"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